精神贫瘠的时代,我们为何不再懂得美?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很多人从小就缺乏最基本的艺术素养。先不说识谱了,甚至连唱歌不跑调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舞蹈、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技能统统只是课表上的摆设,最终也只是被应付了事,绝大多数人长大后对这些领域毫无概念,甚至不理解“美”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应试教育下,美术课能轻易被数学挤掉,音乐课也可以随意被英语占用。哪怕报了课外兴趣班,大多数人学的也只是考级套路,目的不是热爱,而是为了拿证书考试加分,最终完全脱离了兴趣的范畴。当发现像钢琴这样的才艺无法为考试加分时,学习的热潮便迅速退去,艺术在许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甚至从未真正存在过。
更严重的是,许多家长自己就毫无审美能力,自然也无法培养孩子的美感。他们不会带孩子去美术馆,更不会听一场完整的音乐会,甚至连一本正经的书都懒得翻。如果问他们“什么是美?”他们要么答不上来,要么根本就毫不在乎。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审美能力自然几乎为零。他们从小的娱乐方式就是刷短视频,看流量明星千篇一律的P图,沉浸在营销号制造的审丑内容和毫无深度的口水歌里,最终形成同样粗糙的审美观。等到步入社会,他们会发现,除了考试、工作、赚钱以外,似乎没有任何业余兴趣,而美感、品味、情感表达能力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一个缺乏美学训练的环境中,这类人只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单调、缺乏创造力。精神的空虚最终让生活变得粗糙无趣:穿衣只认牌子,购物只求昂贵,甚至连文化消费都趋向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和深度可言。
而当整个社会的品味都趋于低端和同质化,艺术创作也随之变得功利而敷衍。当一切都以“能刺激多巴胺”为第一标准,真正的艺术、文学、音乐就会变得无人问津。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这十几年来,几乎没有能流传下来的优秀流行歌曲,反而是那些上了年代的老歌依然动听。这正是因为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文化产业被流量控制,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埋没的结果。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对美的追求。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缺乏审美,认为“这些东西没用”“生活还是赚钱最重要”,甚至嘲笑那些热爱艺术、认真欣赏美的人是“矫情”“装X”。在他们眼里,挣大钱、买奢侈品才是生活的全部,至于精神追求?无关紧要。
但美学真的无用吗?恰恰相反,审美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真正有审美能力的人,会在生活中发现细腻的美感,他们的世界是丰富而多层次的,而不是只有“豪华”和“便宜”两个极端。物质能填饱肚子,但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金钱可以买来昂贵的物品,但却买不来品味和格调。真正懂得美的人,即便住在普通的房子里,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格调;即便穿着朴素的衣服,也能展现独特的风格。而没有审美的人,即使坐拥财富,也无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如果想要锻炼自己的美学能力,其实不一定非要外出,在家同样可以培养审美。可以尝试多听不同类型的音乐,细细体会旋律和情感的变化;或者挑几本经典的画册、摄影集,观察那些艺术大师是如何通过构图来体现光影的交错。这些审美的提升不在于外在的条件,而在于是否愿意用心去感受和思考。只要用心去观察生活的细节,那些曾被忽略的美好便会悄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