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烤肠聊媒体 10 - 声音的魔法滤镜:一听就懂的混响原理

音频版

B站

油管

开篇介绍

这是一张看起来很普通的图片,但加了滤镜后就变得完全不一样。同样地,这里有一段很普通的吉他录音,在经过了简单处理后,就变成了这样。其实,这种让声音变好听的“滤镜”,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例如浴室唱歌时,总感觉自己的声音总是格外饱满动听, 可一旦换到塞满衣服的衣帽间,声音就好像被吸走了一样,变得干涩无力。这背后共同的秘密,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混响。

大家好,我是图林根的烤肠。在本期《烤肠聊媒体》里,我将和你一同走近混响世界。

混响的基础知识

如果想要搞明白混响,我们就得先从声音的本质说起。想象一下,当你拨动吉他琴弦时,琴弦的振动会带动周围的空气,形成一种看不见的波,这就是“声波”。当声音撞击到房间内光滑坚硬的表面时,大部分会像光照在镜子上那样被反射回来。但如果遇到的是窗帘、地毯这类柔软的物体,一部分声音的能量就会被吸收,剩下的则会向四面八方散开。接下来关键点来了:每经过一次反射,声音不仅会损失一些能量,到达我们耳朵的时间也会稍微晚一点。因此,我们听到的同一个声音,其实是按先后顺序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首先最先听到的,其实是直接从声源处传来的“直达声”(Direct Sound)。紧接着,是经过一两次反射后到达的“早期反射声”(Early Reflections)。最后,才是经过无数次反射混合在一起的“后期反射声”(Late Reflections)。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混响,正是由后面这两种反射声(早期反射声与后期反射声)共同构成的声音效果。

混响结构三阶段图

“直达声”最容易理解,它就是声源发出后,未经任何阻碍,直接到达我们耳朵的声音。它能帮我们判断声音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它的原始音色是怎样。在直达声之后,很快就会有“早期反射声”到达。这些声音经过了一两次反射后就进入到了耳中,让我们开始感知到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声音听起来也更有立体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声音在空间中会经历无数次的反射,这些反射声会变得越来越密集,最终会混合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片连续而弥漫的声场。也就是说,一开始稀疏的反射声会逐渐过渡到非常密集的“后期反射声”。最终,这片密集的后期反射声场就像混响的“尾巴”(Reverb Tail)一样,会慢慢地衰减直至消失,为我们带来更强的空间氛围感和包围感。

深入理解混响

那么混响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空间感的呢?其实我们只需要记住两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大小和硬度”,简单来说, 就是大=时间久,硬=反射强。一个空间的大小,决定了混响能够持续多久,而墙壁等表面的软硬程度,则决定了声音反射的强度。一个又大又硬的房间,混响效果自然是既持久又响亮喽。那么,这些奇妙的听感变化,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该过程就和玩游戏“捏脸”一样简单。我们不需要了解背后复杂的算法,就能轻松决定声音听起来是远一点还是近一点,大一些或是小一些,甚至还能控制房间的墙壁到底是毛茸茸还是光溜溜的。怎么样,是不是看起来非常容易理解?

到了这里,关于混响最基础的知识就介绍完毕。如果你想继续深入了解混响,练就一双“玄乎·学悠”大师般的金耳朵,那接下来的内容可千万不要错过。

混响时间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永恒的,甚至有些敏感的灵魂拷问。那就是:“大小”,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在给出答案之前,还是先来让我们听几段录音再做决定。别忘了戴上耳机,调整到合适的音量,然后感受一下它们营造的空间感有什么不同。

效果A的声音听起来是不是像有人在你耳边轻声细语,每个字都清晰贴耳,仿佛触手可及?而效果B则瞬间把你带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巨大空间,声音也变得空灵,还带着一丝迷人的氛围感。好的,既然示例也已经听完。那么现在,请诚实地面对你的耳朵,关于“大小”这件事,是不是瞬间感觉它非常重要了?

其实这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听觉差异,在声学领域还有个专业名词,叫做混响时间(Reverb Time)。如果你想在朋友面前秀一下知识,它还有个更酷的代号,叫做 RT60。我知道你肯定会问,这 RT中的 60 到底又是个啥?简单来说,它是一帮子科学家们,为了准确衡量混响,才制定出了一个听起来非常“硬核”的标准。它指的是一个声音,从发出到衰减 60 分贝后所需要的时间。也许你还会问,那这个 60 分贝又是个什么概念哩?这就约等于让你在全速行驶的地铁里,听清楚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是不是突然觉得科学家们有时候也挺“无聊”,他们就是不喜欢跟你好好说话哈。

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日常交流时肯定不会有人跟你讲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比如说:“我这个房间的施罗德频率大概在 250 Hz左右,这以上的频率扩散做的不错,但是 RT60 曲线在 4kHz 处有个小波峰,导致听感有过于明亮,回头我得加个亥姆霍兹共振器来处理一下”。所以,为了更直观地形容这种听感,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首先发明了两个一听就懂,但是又有些耐人寻味的词语。那就是:干(Dry)和湿(Wet)。

干燥的声音是极致的清晰。它就像在最动情的时刻,爱人凑到你耳边,轻轻呼出的那一缕温热的气息,没有一丝距离,不带任何杂质,每一个最细微的唇齿音都能直达你的灵魂。而湿的声音则会给你那种饱满的、把一切都包裹起来的氛围感。它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之后,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变得黏稠、温热,声音在这样的空气里久久不能散去,让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真实,充满了可以无限回味的想象空间。那么现在,你是不是彻底明白,为什么最初会有人用这么传神的词汇来形容混响了吧。

预延迟

如果将混响时间比作事后的回味无穷,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预延迟 (Pre-delay),则是声音的前戏。它指的是从干声发出,到第一个反射声到达前,那段极其短暂却又充满魅力的空白时间。较短时间的预延迟,就像一次迫不及待的贴身热吻,它几乎没有空隙,一切都显得紧密而直接。而一段而稍长的预延迟,则是一种更高级的艺术,就在双唇即将触碰的瞬间,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让一切充满了期待。所以你看,一段恰到好处的声音“前戏”,就能让音乐中的主音和背后的混响优雅地分离开来。既充满了迷人的空间感,又不失性感的清晰度。而这,就是声音世界里,最高级的挑逗。

说了那么多,你的耳朵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会播放两段录音,请仔细听一下,哪一段的人声的感觉更为清晰?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第二段加了延迟的声音,反而听起来轮廓更清晰呢?如果是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耳朵非常诚实,它刚刚被我成功地“欺骗”了。按理说,在添加了延迟后,声音应该变得更拖沓模糊才对,但是为什么它的轮廓反而变得清晰,并且听感更加立体饱满了呢?这场听觉骗局的幕后黑手,其实就是在心理声学领域中大名鼎鼎的“哈斯效应”(Haas Effect)

简单来说,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声音时有时会非常“懒惰”。试想一下,当两个人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同时喊出“烤肠”的名字时,大脑就会自作主张地把这两个声音合并成一个来处理。最终你听到的,不再是两个单独的声音,而是一个更宽更厚,仿佛自带 3D 效果的加强版。而这个能让大脑“犯懒”的时间阈值,通常会小于 35 毫秒。所以,通过设置一段恰到好处的预延迟,我们就能巧妙地利用哈斯效应,让直达声和反射声在大脑里融合成一个更完美的整体。这就像是给声音增加了一点“拉扯感”,在不破坏它原有清晰度的前提下,让整个听感更有层次和魅力,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回声

既然预延迟能提高清晰度,那如果我们把这个延迟时间不断拉长,不就变成回声了吗?这么说来,回声算不算一种特殊的混响呢?答案是不完全对。虽然回声和混响都来自声音的反射,算是“近亲”,但它们的“性格”却完全不同。在解释为什么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听两段声音,看看你能不能分辨出哪个是回声,哪个是混响。

相信你已经听出来了,两者的感觉差别非常大。在第一段录音里,你能听到清晰的、一次次重复的声音,这就是“回声”。而第二段录音里,声音则是融合成一片,听起来非常广阔,这就是“混响”效果。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回声”和“混响”混为一谈,但是通过刚才的对比就不难看出,它们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你是否能听清每一次反射的间隔。也就是说,回声是声音的“重复”,就像你在山谷里大喊一声,会清晰地听到一个个声音传回来。混响则是声音的“延续”与“弥漫”,它是由非常多并且密集到无法分辨的回声叠加在一起,融合成了一片持续的声场。

在一个声学条件好的音乐厅,混响时间通常都会超过一秒,而在一些宽阔的场所里,甚至可能长达五秒以上。那么不妨听听下面这段在科隆大教堂的录音,感受一下管风琴那许久不散的混响所带来的庄严感。

虽然这种长混响对听众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对于台上的演奏者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过长的混响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掩盖音乐诸多细节。试想一下,当一个歌手的耳边总回荡着五秒前自己唱的旋律,他要如何才能跟得上乐队的节奏呢?不信的话,你可以尝试着跟着下面的旋律试着唱一下,来亲自在舞台体验一把上“找不着北”的感觉。

这下你应该明白,一个好的声学环境是有多重要了吧。所以在演唱会现场,你总会看到歌手们戴着入耳式耳机,舞台上还摆着对着他们的返送音箱。因为这些设备除了能够让表演者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和乐队的声音外,还可以有效降低现场巨大的混响和回声所造成的影响。而在古典音乐厅里,你可能会发现演奏席的周围和上方,通常会悬挂着一些奇特的“板子”。这些声音反射板除了能把乐队的声音更好地反射给观众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把声音尽快地反射回舞台。还记得我们之前聊的“预延迟”和“早期反射声”吗?这些板子正是通过提供恰到好处的早期反射,让演奏家们能清晰地听到彼此,从而实现了一种纯物理、不插电的“自我监听”效果。

混响密度(Reverberation Density)

在视频前面我们已经了解,想改变混响,可以从空间的“大小”和“硬度”入手。那么最后,让我们来挑战一个能真正锻炼金耳朵的进阶内容,那就是混响密度(Reverberation Density)。当然,HiFi 玩家中的那些老烧们,更喜欢用 “包围感” 这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很安心的词汇来形容它。如果说之前介绍的那些参数决定了声音空间的“轮廓”,那么混响密度则决定了空间的“质感”,这就好比是给声音穿上了不同材质的衣服。低密度的混响,听起来会比较粗糙,甚至有颗粒感,如同一件麻布衣一样。而高密度的混响,则会无比顺滑,像丝绸一般细腻而又绵密。

低混响密度

高混响密度

其实想要在家体验极致的“包围感”是,根本就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你只需要走进家中的浴室即可。每当你在这家中高档的录音棚里高歌一曲时,是不是都觉得自己是情歌之王或是灵魂歌姬呢?这正是因为浴室这个小空间,加上四面都是光滑的瓷砖墙壁,构成了一个天然的高密度混响发生器。这种十分密集丰富的混响效果,就像是你声音的“美颜滤镜”那般,能巧妙地模糊掉演唱中的小瑕疵,让声音听起来饱满而又动听,同时也让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极具空间感和延展性。

那么在原理明白了之后,就让我们来试试真正的“金耳朵”挑战吧。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心里只想说“这俩到底有什么区别”?这就跟许多 HiFi 老司机们根本认不出穿着外套的“女老师”一样,不过没关系,让我们把这件干燥的声音外套去掉,只保留混响中最湿润的部分。可以适当留意一下当按键按下后,前一个音符的变化,而这种气流共鸣被瞬间重塑的微妙质感,也是单簧管这件乐器最让我沉醉的地方,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再听一遍。

其实只要仔细聆听每个音符后面的混响区别,就能立马分别出它们的区别。正确答案是示例 B 具有这更高的混响密度,那么你猜对了么?正是因为混响密度的不同,才为声音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感”与“深度”,让我们感知到更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空间。

总结

到了这里,烤肠相信你已经对混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然声学作为一门科学,里面有着非常多的且深奥的学问,光是混响这一部分,想要通过一两期视频是根本无法说明白的,未来如有机会的话,烤肠都会在这个栏目中陆续更新。

在视频最后,不妨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每一张专辑都刻意加入了混响效果,作为一名 HiFi 发烧友,如果你希望家中的音乐听起来更加动听,房间的装修究竟是应该偏向于又大又硬,还是更小更软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如果你觉得本期视频对你有所帮助的话,也别忘了一键三连,订阅我的频道。我是图林根的烤肠,让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