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烤肠聊媒体 06 - 古典乐CD入门收藏指南(上)

视频版

文字版

前言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古典音乐,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献给爱丽丝》或《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通过理查德·克莱德曼和班得瑞这样的音乐开启了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即使早年家中的专辑堆积如山,当你决定进一步拓展收藏时,却很容易感到迷茫,不知该从何开始。要知道,仅仅是莫扎特的录音作品,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足够填满一本电话黄页。而面对这一座人类音乐史上的恢宏宝库,对于刚入门的新人来说,往往会觉得古典音乐专辑复杂难懂,甚至无从下手。这种感觉非常正常的,但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方向和技巧,就能轻松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

大家好,我是图林根的烤肠。在本期视频中,我将从个人收藏中挑选几张经典的古典乐专辑,教你如何读懂上面的关键信息。不论是从发行编号、版本标识,还是那些让人困惑的缩写术语,我都会一一解析,帮你快速掌握唱片的分类与价值,并轻松迈入唱片收藏的世界。

本期内容凝聚了烤肠多年的收藏心得,无论你是钟情于黑胶、CD、 磁带、还是其它音乐媒介,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信息。另外由于古典音乐唱片的历史跨度极为庞大,相关资料浩如烟海,而个人水平也十分有限,视频中难免会有疏漏或错误,欢迎屏幕前的你在评论区指正交流,共同探讨。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内容分享。

唱片公司

想要踏上古典音乐收藏之路,首先必须了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四大唱片公司,它们分别是:德意志留声机 DG(Deutsche Grammophon)、飞利浦(Philips)、迪卡(DECCA Records)和 EMI(EMI Classics)。这些公司汇聚了无数艺术大师,为古典音乐留下了不朽的录音。这些经典的作品不仅定义了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更成为了每位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必修课。当然,除了这四大唱片公司,还有贝塔斯曼 BMG(Bertelsmann Music Group) 、索尼唱片、美国无线电公司 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哥伦比亚 CBS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拿索斯(Naxos)、泰拉克(Telarc)以及水星唱片(Mercury)等一系列众多公司,它们也有许多非常值得一听的经典录音。但论市场体量与影响力,依然难以与前四者比肩。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如果有机会,我会在未来的视频中详细讲解这些公司的发展历程,为大家呈现百年来唱片业的兴衰与合并重组的精彩故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烤肠目前的居住地以及购入专辑的便利性,本期内容将主要以 DG 公司的专辑为主线,同时会辅以飞利浦和迪卡的唱片进行补充和比较。至于其他唱片公司的专辑,由于个人收藏较少且经验有限,就不敢在各位大佬面前贸然“班门弄斧”了,还请大家谅解。

唱片编号

芬兰颂 CD 版本 413 755-2

芬兰颂黑胶版本 413 755-1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古典音乐的珍贵录音,先来看一张专辑的外表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非常显眼的经典 DG 黄色 Logo。接下来是作曲家西贝柳斯的名字及作品名称《芬兰颂》等。此外专辑上还标注了指挥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的德语名称。其实在音乐专辑的包装上,除了作曲家、作品名称、演奏者、指挥、乐团等这些基本信息外,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专辑编号。每家唱片公司都会为旗下的专辑分配一串独一无二的编号,它不仅有助于精准查找专辑,也能帮助收藏者快速识别专辑的关键信息。以 DG、飞利浦和迪卡为例,它们的唱片编号通常采用 3+3+1 的结构。例如这张专辑的编号为 413 755-2,其中 413 755 是专辑的正式编号。而对于收藏黑胶唱片的朋友来说,可能会注意到,DG 在早期也发行过同名专辑,但是编号为 413 755-1 的黑胶版本。这张黑胶唱片和 CD 专辑不仅封面几乎完全相同,甚至在听感上也近乎相似。这是因为唱片编号后缀的数字只是用来区分音乐媒介的不同,这其中:

  • 1 表示黑胶唱片
  • 2 表示 CD
  • 4 则为磁带版本
  • 5 音频磁带 DCC(Digital Compact Cassette)很少见

另外,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注意到,专辑外包装上的条形码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条形码通常符合 UPC12 的规则,DG 的唱片通常会以 0289 开头,随后是专辑序号,最后再加上一位校验码组成。这种条形码设计便于快速识别,也能帮助我们追溯和分类这些经典录音。

编号的命名规则

到了这里也许会有聪明的小伙伴会提问:既然每张唱片的编号都独一无二,那么这些编号是否蕴含着某种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它们的确遵循一定的规律。

德彪西《大海》439 008-2

例如,这张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德彪西《大海》,专辑编号 439 008-2。仔细观察后便会发现,439 和 008 之间有空格分隔。开头的 439 其实表示的是“卡拉扬金版系列”,而后面的 008 则表示为这张专辑为该系列中的第 8 张光盘。因此,只要看到以 439 开头的专辑,我们就可以百分百确定它属于卡拉扬金版系列。为了验证这一点,不妨让我们再来看一张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编号为 439 006-2。显然这张专辑的编号前三位为 439, 也都归属于卡拉扬金版系列。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那么接下来又会出现一个问题,卡拉扬的这个金版系列一共出品了多少张专辑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随专辑附送的小册子中。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一般只要是唱片公司的经典系列,或多或少都会在随盘信息页中透露出一些信息。从这张专辑中的随盘小册子中就可以看到,卡拉扬金版系列一共出品了 21 张相关的专辑。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小册子中的宣传目录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出品的内容,不代表在未来会推出后续新品。因为烤肠手里还有一张同系列的海顿《惊愕》和《时钟交响曲》,作品编号为 439 038-2 ,很明显这张专辑的中间三位的序列为 38,已经超过了前面介绍的包含 21 张旧版本专辑的目录。

海顿《惊愕交响曲》

至于说专辑开头的前三位数字,例如这张《拉德斯基进行曲》的专辑编号(410 027-2)就以数字 410 开头,那么这个 410 是否也有其它特殊含义呢?很遗憾,烤肠我目前也没能获得更详细的命名规则。这些编号的设计通常是按照唱片公司内部的分类标准来归类,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对外公布。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收藏者来说,仅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完全解读其背后的逻辑。而且随着时代变迁,DG 的官网也已不再提供旧版专辑信息的查询支持,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只能从早期出版的唱片目录或者一些网上公开的资料库中获取线索。

拉德斯基进行曲

公司代码

在聊完了专辑编号后,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了解编号后面的字母。其中,第一个英文字母代表唱片公司所属的缩写。具体来说:

  • G 表示的是德意志留声机(DG, Deutsche Grammophon)
  • P 是飞利浦(Philips)的缩写
  • D 代表迪卡(DECCA)唱片
  • A 则用于 DG 旗下的 Archiv Produktion 系列,该系列主要涵盖早期音乐和古乐演奏的录音。

专辑价格

而排在公司名称后的英文字母通常用于表示版本零售价格的高低。例子中的字母 H 代表高价版(High Price),而 M 则为中价版(Medium Price)。相较于比于今天的购买力,高价版大概相当于现在20欧元以上,而中价版则维持在 15 欧上下。通常来说,DG、飞利浦和迪卡的高价版专辑大多以单张 CD 的形式发行,封面配以特定人物肖像或单一书画作品,辨识度极高。此外,歌剧专辑或 DG 早期使用 4D 技术录音的唱片也多属于高价版,例如图片中的这张老柴的《芭蕾组曲》,编号 437 806-2 G|H 也属于高价版。这些版本不仅音质卓越,外观设计也极具收藏价值。而对于飞利浦出品的专辑,其实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辨别方法,那就是直接观察封面上的装饰封条颜色。金色封条表示高价版,而银色封条则为中价版。这种直观的设计对消费者尤为友好,可以瞬间辨识所售专辑价格的高低。

柴可夫斯基《芭蕾组曲》

说完了高价版,让我们再简单看一下中价版 CD。这类专辑的封面通常设计较为简约。例如飞利浦的小双张 (DUO) 系列、迪卡的传奇(Legends)或者同样是双张 CD 系列,以及 DG 的“小三张系列”(Trio)都为中价版。此外,DG 后续发行的许多版本也属于中价范围,比如 “The Originals” 系列和 “艺术画廊(Galleria)”系列。这些版本价格亲民,选曲经典,汇集了名家演奏,通常是老艺术家精彩录音的重新发行,对于普通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些中价版专辑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选择。另外市面上还能见到多张 CD 合辑的专辑套装,此类套装内的每张 CD 通常也都属于中价版,反而高价版系列的专辑却很少被合并到套装内出售。

飞利浦小双张(DUO)系列

其它尾号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专辑编号末尾的字母来判断专辑的价格,但有时这些字母并不只是单纯表示价格高低,而是代表专辑的类型。例如编号末尾的字母“X”通常表示盒装版合集,这类包含多张光盘的专辑,因其“大量内容且价格实惠”,常被收藏爱好者称为 大包子。以烤肠手中的这套莫扎特《交响曲全集》为例,专辑编号为 453 231-2 G|X10,共有 10 张光盘。其中,X10 表示这套专辑是一个合集,共包含十张光盘。同理迪卡出品专辑也符合这个规则,例如这套拉威尔的全集系列,专辑编号就为 478 3725 D|X14,总计由 14 张光盘组成。

莫扎特《交响曲全集系列》 453 231-2 G|X10

拉威尔全集系列 478 3725 D|X14

实际上,除了字母 X 外,DG 还推出了许多其它系列版本,其中大多数为中价版专辑。少量为高价版。例如 DG 公司后期出品的 Grand Prix 系列的专辑,该系列的专辑编号就以字母 GP 为代表作为高价版出售。这个系列里面每一张专辑都非常值得推荐,并且被认为是 DG 公司百年历史中最经典的录音。而视频前面提到的高价版“卡拉扬金版系列”其实使用了字母 “HS” 来表示,另外介绍的“The Originals”和“艺术长廊系列”系列这类中价版专辑则分别以字母“OR”和“GA”作为标识。除此之外,DG 还有出品了许多其他的古典音乐系列专辑:例如适合大众入门收藏的“经典大师(Master)系列”,使用了字母“MA”;以及广泛覆盖古典乐各种小品的“全景系列(Panorama)”,其编号末尾使用了字母“P”;而针对儿童入门的“古典字节(Classical Bytes)系列”,则以字母“B”作为标识。

DG 唱片不同系列字母缩写

另外 DG 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 SACD(Super Audio CD)版本值得一提,该系列会对一些经典高价版的录音进行音质优化后再发行,但是使用了字母“SA”来代替编号末尾的字母 “H”。以烤肠非常喜欢的小克莱伯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例,专辑原版编号为 415 861-2 G|H,而 SACD 版本的编号则为 471 630-2 G|SA。此外由于 SACD 的光盘容量较普通 CD 有着巨大的提升,可以容纳更多的数据,不仅音质相对普通版来说更加优秀,而且该专辑还额外添加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做为“附赠”。可惜的是,由于 SACD 需要用户使用特殊兼容的播放设备,并且价格更加昂贵,导致了它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因此唱片公司在后期放弃了 SACD 版本的发行。不过考虑到 DG 是一家拥有超过 120 年历史的唱片公司,推出了大量专属专辑也是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上面的内容只是简单列举了少数几个例子,如果要详尽讲解所有系列内容,恐怕我得专门再制作几期视频才可以。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CD 版 415 861-2 G|H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SACD 版 415 861-2 G|SA

在聊完了 DG 的唱片,我们再转过来简单看下飞利浦和迪卡。同样的是,飞利浦和迪卡的唱片也遵循着与 DG 相似的命名规则,只不过它们也存在使用特殊字母来表示特定专辑的情况。例如飞利浦在早期推出的莫扎特诞辰 200 周年全集系列就使用了字母“E”来表示,这套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与四重奏》专辑,编号为 426 888-2 P|M|E5,烤肠推测这里的字母应该是 Mozart Edition 的缩写。

莫扎特 《钢琴三重奏与四重奏》 426 888-2 P|M|E5

莫扎特 《钢琴三重奏与四重奏》 426 888-2 P|M|E5

而张迪卡出品的这张帕尔贝尔 - 《卡农》,专辑编号 417 781-2 D|M。虽然这张专辑不仅在重量上比普通版重上不少,而且 CD 的衬底还采用了迪卡专署的特有蓝色工艺。按理说,这应该是属于高价版 CD,但仔细查看专辑编号就不难发现,它其实属迪卡 Ovation 系列的中价版 CD。

DECCA 《卡农》417 781-2 D|M

DECCA 《卡农》417 781-2 D|M

而另一张编号为 421 247-2 D|H 的普契尼《蝴蝶夫人》,虽然外观十分朴实,但是该专辑却属于高价版,这也验证了之前谈到的歌剧系列大多数为高价版的事实。

普契尼《蝴蝶夫人》

普契尼《蝴蝶夫人》

此外,跟迪卡相关的另一个有趣商标品牌-伦敦(London),并没有像迪卡那样使用字母“X”来表示合集系列,而是使用字母“C”来替代。例如烤肠手中的这套海顿《钢琴奏鸣曲合集》,专辑编号为 443 785-2 L|C12。该专辑共 12 张 CD,由于我依然没有找到更多相关资料,因此推测这里的字母“C”很可能是“Collection”的意思。

海顿合集

海顿合集

SPARS 代码 (ADD & DDD)

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ADD

肖邦《夜曲》 DDD

总算是聊完了专辑编号,可是当我们仔细查看包装甚至是打开盘盒的时候,还会发现上面印有更多的信息:例如左边这张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而右边这张是肖邦的《夜曲》,通过简单对比就可以清晰的发现,光盘表面分别面印有 ADD 和 DDD 的标记。此类标记表示的是专辑制作的技术方式,它们是由专业录音室协会(Society of Professional Audio Recording Services)定制并且推荐使用,因此该代码也被称作 SPARS 代码。此类代码使用英文字母 A 和 D ,并且采用三位字母的形式组成。它们表示了在唱片制作的三个重要过程:录音、混音和音频母带的制作使用的是模拟技术还是数字音频技术。其中 A(Analog)代表模拟技术,而 D(Digital)代表了数字技术。按照这个顺序,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ADD 表示的是专辑录音过程使用了模拟技术,而混音和母带的制作则使用了数字技术。同理的 DDD 则表示这三个环节全部采用了数字技术。

由于早期唱片业尚未全面实现数字化,因此发行的专辑大多会在显要位置标注 ADD 或者 DDD 这类标识,以彰显其自身音质的卓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出品的 CD 会将 ADD 简化为翻译为 从模拟到数字的重制(Analogue to digital remaster),以便让人们更容易理解。而一些记录历史经典录音的系列,例如迪卡唱片上面标有 ADRM(Analogue to digital remaster),以及 EMI 带有 DRM 字母的小天使录音系列(Angel Records DRM),大多是将年代久远的模拟录音重新数字化后再次发行 CD 版本。在这些专辑上面,带有 ADD 标识几乎已经成为了标配。现如今,由于此类标记存在技术定义上的局限性,再加上市面上新发行的专辑已经完全是数字化音频的产物,因此便没有必要再标注 DDD 等类似的标签,只有在将老版本录音制作成 CD 后再发行时,才会在显要位置标注出此类信息。

模拟单声道&立体声环绕声

门德尔松《第三交响曲》 Stero

说完了 ADD 和 DDD 的区别,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门德尔松《第三交响曲》右侧的标注信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Stereo 标签,它代表了该 CD 具有双声道录音,可以播放出立体声环绕的效果。由于 CD 属于数字音频载体,绝大多数唱片都是以立体声格式发行,只有极少数专辑仍保留最早期的单声道录音,光盘上才会标注单声道 Mono 的信息。截至到目前,黑胶唱片上常见的单声道标识,在 CD 上烤肠我还未曾见过。而在 EMI 的唱片中,倒是遇到过少数几个例外。例如这张专辑 《霍夫农音乐节》(Hoffnung Music Festival, CDM 7 63303 2),便是将 20 世纪 50 年代的单声道录音转制为 CD 再版发行。

EMI《霍夫农音乐节》 Mono 模拟录音

版权信息

版权 D.P.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立体声标记下方的 D.P. 字样,它实际上代表专辑的版权归属机构。虽然有人认为 D.P. 是 Domain Public(公有领域)的缩写,意味着该作品已不受版权保护,但烤肠个人更倾向于它是德国专利局 - Deutsches Patent 的缩写。实际上,CD 上的版权标识并不仅限于 D.P.,在不同年代,不同唱片公司还会使用其他版权机构的缩写。例如:

  • Polydor International GmbH 表示宝丽金有限责任公司
  • BIEM 为 “国际机械复制版权管理协会局 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Edition Mécanique”
  • STEMRA 则表示“荷兰机械复制权管理协会 Buma Association and the Stemra Foundation”
  • MCPS 表示 “机械版权保护协会 Mechanical-Copyright Protection Society”
  • 以及经常在油管出现,并且导致了很多视频无法播放的 GEMA 则为“德国音乐表演与机械复制权协会 Gesellschaft für musikalische Aufführungs- und mechanische Vervielfältigungsrechte”

这些标识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而言,并无太大实际意义。它们的主要作用只是标明版权归属,让相关机构能够依据法律进行授权和收取版税。不过,下次当你在 CD 上再次看到这些字母缩写时,至少不会再感到一头雾水了。

版权 BIEM/STEMRA

版权 D.P.

生产产地

版权 D.P.

简单说完了版权,让我们再看下版权信息右侧还有一段英文标注内容:

  • “Made in W. Germany by PolyGram”。相信各位看官一眼就能识别出,这实际上是光盘的生产地址,它表明这张专辑是德国生产的版本,并且由宝丽金(PolyGram)自己的工厂生产。通过网上的资料便可以推算出, 该专辑的生产时间大约在 1982 到 1985 年之间。而随着时间推移,光盘上的生产地址标注也经历过多次变化。按照时间顺序来看,

  • 1986 - 1993 年期间,光盘上通常会标有 Made in W. Germany by PDO,其中的 PDO 是“飞利浦杜邦光盘责任有限公司(Philips and Du Pont Optical GmbH)”的缩写,这家工厂位于当时西德的汉诺威。

  • 而之后的 1993 到 1999 年期间,标注再次变更为 Made in W. Germany by PMDC,即“宝丽金制造和发行中心(PolyGram Manufacturing & Distribution Centres GmbH)”的意思。这一时期标志着宝丽金生产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化。

  • 然而随着德国统一以及宝丽金被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 Group)收购,专辑上的“西德 W. Germany”字样逐渐消失。从此,专辑上的生产标注统一为 “Made in Germany”。再到后来,这一标识也进一步简化成为“Made in Germany by EDC”,或者 “Made in Germany by Universal”等字样 ,甚至会有直接省略掉光盘的产地的情况出现。

虽然光盘表面上的这个生产地址看似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它为我们提供了辨别专辑所属国家版本的重要线索。比方说 DG 法国产的专辑就会印有 “Made in France by PDO” 或者“Made in France by PMDC”等信息,而英国或者美国产则会印有 “Made in UK” 或者 “Made in USA” 等类似字样。

录音&著作版权

录音版权Ⓟ

在看完生产产地的内容后,让我们简单关注一下生产产地下方的一段文字 (Ⓟ 1985 Polydor International GmbH, Hamburg)。其中,带有圆圈的英文字母 Ⓟ 表示录音版权(Phonogram Copyright),意味着该专辑的录音在 1985 年注册了录音版权,并且归属于宝丽金唱片公司。而另一个常见的带圈字母 ⓒ 则表示作品版权 (Copyright),指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著作权归属。

作品版权版权ⓒ

通常来说,唱片公司会在发行的 CD 上面标注带有英文 Ⓟ 的录音版权信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张专辑的制作和发行,而作品版权 ⓒ 则往往属于作曲家或其版权继承人,与具体的录音版本关系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位指挥家或演奏家,均可能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场合,甚至不同的录音条件下演奏同一首曲目,而这些演绎往往会在风格、音色、诠释方式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明确标注录音时间,不仅有助于收藏者辨别不同版本的专辑,还能使音乐爱好者们能够从不同的版本中挖掘出各自独特的魅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区分录音的历史背景、演奏者当时的艺术风貌,以及录音技术的演变,这也正是 CD 收藏的核心价值之一。

标签代码

LC0173 标签

在讲完了 CD 的主要内容后,最后让我们在来看专辑最下方的另一项常见标注:LC0173。这个编码是厂商代码 Label Code 的缩写,用于标识唱片公司。例如属于 DG 的代码为 173,而迪卡则为 171,在部分情况下也会使用 253,最后的飞利浦则使用代码 305。这些编码通常由四到五位数字组成,不足部分会在前面补零,因此在一些 CD 上可以看到诸如 LC0173 或 LC00173 这样的格式。只不过对于专辑收藏而言,这类标签代码也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电台播放音乐时,便于快速识别唱片所属的发行方,以确保版税能够准确支付给相应的权利方。

POL925 标签

此外在 DG 专辑包装的背面,还常常会印有 POL 925 这类信息,它表示了唱片公司的发行代码(Distribution Code),属于公司的内部编号。虽然烤肠没有查到更加详细的资料,不过这里推测 POL 应该是是宝丽金 PolyGram 的缩写,而 925 则很可能表示的是古典音乐系列。

矩阵码

Matrix Code 矩阵码

到此为止,光盘上面的基本信息已经介绍完毕,可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尤其是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其实还能发现光盘的内圈上面还有一些不那么容易发现的隐藏信息 - 矩阵码(Matrix Code)。所谓的矩阵码是制造商在光盘生产过程中使用激光蚀刻在CD反射层内圈区域的一串数字和字母编码,这串编码也常常被称为“光盘内圈码”或“内圈标记”等。通过光线照射,稍微偏转下角度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矩阵码上面的内容。虽然不同厂商的矩阵码格式会有所差异,但它通常包括了唱片编号、母盘序列号、制造厂商代码等内容。而矩阵码中里面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光盘的“身份标识”,即 SID(The Source Identification)编码。这个编码是由国际唱片业协会 IFPI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 统一制定的,该协会会为每一位成员的 CD 制造设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并且这个编码将会在 CD 的制造过程中使用。通常来说,正版光盘都会具有两个不同的 SID 编码。光盘的第一个 SID 通常为大写的英文字母 IFPI + 大写英文字母 L 加额外的数字组成,这个代码通常在光盘内圈的最外侧,它表示的是音乐母盘的编号代码(Mastering Code)。而第二个相对容易找到的 SID 编码通常位于光盘内圈的最里侧,由大写的英文字母 IFPI + 字母和数字组成,它通常有光盘制造商自己分配,表示的是光盘生产设备的代码(Mould Code)。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第五交响曲》 SID 编码

我们可以拿这张柴可夫斯基的《第四第五交响曲》,专辑编号 419 746-2 G|H2 来举例:图片中可以看到,第一个 SID 编码为 “IFPI LV26”, 由于字体非常小,非常难以找到,而第二个 SID 编码 “IFPI 0156” 则相对容易看出。一张专辑之所以会刻有 SID 编码,主要是可以非常方便的对光盘进行溯源(亲子鉴定),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盗版(在医院抱错孩子)的发生。我们知道,市面上销售的正版专辑都是通过母盘“复制”出来的,而使用的母盘则拥有一个 SID 编码。只要是由同一张母盘制作生产出来的光盘,必然会具有与母盘相同的 SID。而销售的光盘上面第二个 SID 编码则是被光盘的制造设备印制上去的,这就好比每一位孩子都会同时继承父母的基因,而光盘的这段基因则是分别来自母盘和其制造设备。由于所有光盘的 SID 编码都是通过激光灼刻在光盘表面,因此无法被篡改,这就相当于给正版专辑盖上了一枚无法伪造的身份证件。

虽然通过 SID 编码可以轻松判断一张专辑是否为正版,不过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强制使用 SID 编码的规定是在 1994 年才正式生效。对于在 94 年之后生产,并且光盘上标有 SID 编码的这类专辑,广大网友习惯性的将它们成为“有字版”或者“有刻版”,而在 94 年前生产,并且不带有任何 SID 编码的专辑则会被称为“无字版“或者是”无刻版”。其实即便在新规执行后的几年,由于当初的设计规则并不完善,再加上部分生产线仍在没有完成设备的升级,会出现一些光盘上仅刻有一个 SID 编码的情况。例如这张贝多芬的《第四、第七交响曲》,专辑编号 439 003-2 G|HS,其盘面上仅刻有第二个 SID 编码,即 IFPI 0185,而第一个表明母盘序列号的 SID 编码并没有被刻录上去。这也意味着,盘面上是否刻有两个 SID 编码的规则,仅适用于较晚年代生产的专辑,而无法作为判断早期专辑是否盗版的标准。对于那些缺乏 SID 编码的老唱片,真正可靠的辨别方式,依然是通过产品质量和个人经验来判断其真伪。

贝多芬的《第四、第七交响曲》 单 SID 编码

贝多芬的《第四、第七交响曲》 单 SID 编码

总结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至此,烤肠相信屏幕前的你,已经对古典乐专辑上的主要信息有了基本了解,成功迈过了古典乐专辑收藏的入门门槛。最后让我们通过烤肠手中的这张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专辑编号 414 339-2 O|H 来简单复习一下视频前面介绍的内容。该专辑由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指挥古音乐学院合奏团(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演出,其中艺术家安东尼·佩伊(Antony Pay)和米歇尔·皮吉(Michel Piguet)分别演奏单簧管和双簧管。虽然你可能暂时还不清楚字母 O 代表的是天堂鸟(L’Oiseau-Lyre)唱片公司,但至少可以判断出这家唱片公司隶属于迪卡,并且该专辑于 1986 年录音并申请了版权。此外光盘上还标注了立体声 Stereo 、 DDD 标识,以及 MCPS 版权机构,并且该专辑由当时宝丽金所在的西德汉诺威地区生产。最重要的是,它还是一张具有满银圈的高价版 CD。由于该唱片公司发行的专辑数量稀少,它的收藏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至于说什么是“满银圈”专辑,受限于视频时长,请允许烤肠在这里先卖个关子。下期视频中,我将继续分享古典音乐专辑收藏的其他内容,揭开那些鲜为人知的专辑秘密。如果不想错过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动动那双灵巧的小手,点赞支持下烤肠的努力,订阅我的频道。小时候喝 x 鹿,长大用 x 度,我是图林根的烤肠,让我们下期再会!